2024年,渭南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助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主要工作成效及举措
(一)坚持高位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统筹更加有力
一是依法治市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修订《中共渭南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共渭南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机制,明确职责任务,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以两办名义印发《渭南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我市共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班120余场次,培训19640人次,达到学用贯通务实的学习效果。二是“关键少数”示范作用发挥明显。完善述法点评“125”工作机制,实现市县镇三级述法书记点评全覆盖。召开2024年度述法点评工作会议,全市11个县(市、区)、高新党委、政府及市级部门、双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述法,推动述法内容清单化、述法评议机制化、评议方式多样化,全面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市委书记樊维斌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会议上述法,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法治建设工作,系统部署法治创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3月15日,市长陈晓勇获颁公职律师证书,为全市“关键少数”模范履行法治建设树立典范。三是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出台《渭南市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5月13日,市长陈晓勇赴省司法厅对接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针对反馈意见,形成《工作方案》和《工作任务清单》,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督导调研,全力推动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入开展法治建设“一月一主题”观摩讲评活动,找差距补短板,挖亮点促提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效能全面提升。四是法治领域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制定印发《渭南市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实施方案》,明确56项法治领域改革任务,将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完成渭南仲裁委员会换届工作,进一步推动渭南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依法行政,法治保障作用全面凸显
一是立良法促善治。聚焦民生领域立法,指导有关部门起草《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渭南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在全市开展烟花爆竹全面禁燃禁放和老旧小区改造增设电梯政策文件清理,共保留5件,废止32件,修改8件。开展不平等对待企业政策法规清理,拟废止地方性法规、行政规范性文件4件,修改2件。二是政府决策法治化水平有效提升。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审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3件,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率均达100%。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修订《渭南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市政府法律顾问全面参与政府相关法律事务,累计服务122人次。三是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持续强化。加强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全市共年检执法人员11183人,其中绿牌10936人、黄牌25人、红牌222人。全市30(余)场次2300余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宣誓,进一步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完成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挂牌工作。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共评查338个案卷,实现年度评查县(市、区)和市级主要执法部门全覆盖。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梳理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清单54个,已全部整改完成。积极推进向镇(街道)赋权工作,11个县(市、区)已在镇(街道)设立综合执法机构设置。
(三)坚持风险防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责任不断夯实
一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发展。完成渭南市调解协会更名和换届工作,大调解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完善县(市、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实现与政法、公安、信访、法院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4851件,调解8356件,调解成功率98.3%。二是行政复议应诉作用凸显。扎实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市长陈晓勇代表市政府全程参与市中院审理的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市县两级行政机关年内共组织旁听庭审活动137场3761人次,我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行政诉讼案件“双下降”效果明显。完善“案前类案监督溯源治理、案中复调联动化解行政争议、案后执法监督督促落实”工作机制,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化。新《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全市共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687件,同比增长50.7%,首次超过法院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市县两级政府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445件,维持189件,驳回316件,调解353件,调解率24.4%,纠错342件,纠错率23.6%。
(四)坚持法治为民,公共法律服务更加完善
一是普法和依法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出台《渭南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办法》,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全民普法工作格局。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宣传系列活动,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矩阵,以动漫、短视频、有奖竞答、以案释法等形式进行常态化普法。二是律师、公证和司法鉴定行业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深入开展“律师事务所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创建、律师案件质量监管工作检查、公证和司法鉴定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法律援助质量提升年等活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市律师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投诉查处和通报力度,市公证处建立健全公证质量监督机制,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三是法律服务水平提质增效。持续深化“百名律师进百企”,60余家律所500余名律师与120余家民营企业结对,搭建律师服务民企新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共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点2323家,覆盖率100%,培养法律明白人10635人,建成法治文化广场765座(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2024年,我局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对基层完成法治政府建设的督办和指导力度还不够。二是普法宣传教育不够精准,推动法律走进千家万户做得不到位,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对行业领域法律的认知、理解、运用远远不能达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任重道远。三是偏远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较慢、资源匮乏,绝大部分公共法律服务站(室)还存在职能单一、群众知晓度不高、使用率偏低等问题,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广度不够,便民措施还需优化,服务平台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2025年工作打算
(一)强化思想引领,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制度机制的贯彻落实,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点评工作机制,做实点评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组织开展法治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督察。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镇(街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镇(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实质性运行。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强化府院联动,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
(二)深化调解工作,持续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渭南市调解协会运行机制,理顺市县两级调解协会工作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推动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深化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所统筹推进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机制。
(三)精准高效普法,优化提升法律服务能力。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好“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总结工作。提升“按需普法”精准性,充分挖掘、建设、利用、推广红色法治文化、民俗乡情,打造地域特色普法。推动解决县(市、区)村居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覆盖不全面、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